|
黨員學習材料
主辦:中共福建省福州高級中學委員會 第67期 2019年4月15日
教師職業(yè)道德修養(yǎng)與師風師德
從廣義上講,教師與“教育者”同義,是對教育機構中所有工作人員的總稱;從狹義上講,教師則是專指教育機構中尤其是學校中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(yè)人員?!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師法》第3條規(guī)定:“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(yè)人員,承擔教書育人、培養(yǎng)社會主義事業(yè)建設者和接班人、提高民族素質(zhì)的使命?!笨梢?,教書育人是教師作為專業(yè)人員的本質(zhì)特征和主要工作內(nèi)容。
教師是什么?
1.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(yè)解惑也。(韓愈)
2.師者,智如泉涌、行可以為表儀者也。(韓嬰)
3.教師是陽光底下最光輝的職業(yè)。(夸美紐斯)
4.教師是教育的守望者,即在學生面臨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,保護學生,使其身心免受傷害。(當下流行的說法)
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是美國作家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,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從離開學校到曼哈頓游蕩的三天時間內(nèi),并借鑒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,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(nèi)心世界。憤怒與焦慮是此書的兩大主題,主人公的經(jīng)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,受到讀者,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?!都~約時報》的書評寫道:在美國,閱讀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就像畢業(yè)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。其后,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直接影響了一類小說的創(chuàng)作。
霍爾頓將來要當一名“麥田里的守望者”:“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。幾千幾萬個小孩子,附近沒有一個人——沒有一個大人,我是說——除了我。我呢,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。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,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,我就把他捉住——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,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。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,把他們捉住。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。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?!?
作教育的守望者,就是要關愛學生、保護學生,在學生面臨危險時挺身而出,使他們脆弱的身心免受傷害。即使學生做錯了事,教師也應當寬容的對待。
什么職業(yè)對社會貢獻最大?美國教育委員會的一次調(diào)查結果顯示,57%的美國人認為是教師,25%認為是醫(yī)生,1%認為是律師。
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(yè)道德素養(yǎng):
(一)愛崗敬業(yè),關愛學生,以生為本
《教師職業(yè)道德規(guī)范》指出:教師要“關心愛護全體學生,尊重學生人格,平等公正對待學生。對學生嚴慈相濟,做學生良師益友。保護學生安全,關心學生健康,維護學生權益。不諷刺、挖苦、歧視學生,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?!?/span>
新加坡教育部校長委任狀
你的手中是許許多多正在成長中的生命,每一個都如此不同,每一個都如此重要,全部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夢想。他們都依賴你的指引、塑造及培育,才能成為最好的個人和有用的公民。教師的工作是在塑造一個個鮮活的生命、充滿自主性和差異性的生命,而不是在制造規(guī)格化的零件,它需要教師的愛心、耐心、責任心,現(xiàn)代教育家們對此有深入的理解。
理想教師的人格包括:善于理解學生、和藹可親、真誠質(zhì)樸、公平正直、富有耐心、善解人意、興趣廣泛、開朗樂觀、意志力強、和諧幽默、寬容大度等。專業(yè)人格的建構,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隨著對教育的本質(zhì)與價值、對學生生命與特征、對自我生命與生活的深切感悟理解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的,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對職業(yè)道德和教育理想自覺追求的結果與內(nèi)化,是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心智成熟的表現(xiàn)。
巴西教育家弗萊雷認為:沒有愛心的教育、教學是毫無意義。
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,愛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。
愛是一種能力,是一種移情狀態(tài),即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。中國古人倡導的“恕”,即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就是移情。
傳統(tǒng)教育對學生施以強制,而愛的教育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,鼓勵、愛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。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心理學試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。
“沉默的螺旋”理論
德國女傳播學家伊麗莎白?諾埃勒-諾依曼經(jīng)過多年的民意調(diào)查實證研究,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種描述輿論形成的理論假設──“沉默的螺旋”。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(xiàn)象: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,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,并且受到廣泛歡迎,就會積極參與進來,這類觀點越發(fā)大膽地發(fā)表和擴散;而發(fā)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(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),即使自己贊同它,也會保持沉默。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,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,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,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(fā)展過程。
教師要了解“沉默的螺旋”理論,并將它自覺地應用于教學。一方面,在教學中不能用自己的觀點(強勢觀點)壓制學生的觀點,尤其是少數(shù)人的觀點;另一方面,要鼓勵有獨立見解的學生發(fā)表“與眾不同”的意見,培養(yǎng)學生的主體性。
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是“仰視”關系 ,不是“俯視”關系,而應該是一種“平視”關系。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一種平等“對話”,是一種主體間性。
教師對學生的寬容不是沒有限度,該批評時則批評。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萊雷在《被壓迫者教育學》一書中,把教師的耐心叫作“沒有耐心的耐心”。
四糖故事:陶行知有這樣一則教育學生的故事: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,被校長陶行知發(fā)現(xiàn)制止后,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。放學后,陶行知來到校長室,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??墒翘招兄獏s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,說:“這是獎給你的,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,而我卻遲到了?!蹦猩@疑地接過糖果。隨后陶行知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里,說:“這是獎勵你的,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,你立即住手了,這說明你很尊重我,我應該獎你?!蹦猩@疑了。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里,說:“我調(diào)查過了,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,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;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,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,應該獎勵你啊!”男生感動極了,他流著眼淚后悔地喊道:“陶校長,我錯了,我砸的不是壞人,而是同學……”陶行知滿意地笑了,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,說:“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,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,我沒有多的糖果了,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?!?
教養(yǎng)方式與教育力量: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孿生兄弟,都是14歲,正在學校讀書。他們家離學校比較遠,家長給他們配了一輛輕型汽車作為交通工具,讓他們開車上學、回家。這兄弟倆由于晚上貪玩,好睡懶覺,經(jīng)常遲到,雖經(jīng)多次批評,還是我行我素。
有一天上午考試,盡管老師事先警告他們不許遲到,但他們因在路上玩耍,還是遲到了30分鐘。老師查問原因,他們謊稱汽車在路上爆胎,到維修店補胎誤了時間。老師半信半疑,但沒有發(fā)作,讓他們進教室后就悄悄到車庫檢查他們的汽車,發(fā)現(xiàn)四個輪胎都蒙著厚厚的灰塵,沒有被拆卸的痕跡。很明顯,補胎是他們編出來的謊話。請問:假設你是杰克兄弟倆的老師,你將怎么處理?
208位教師認真思考,積極作答,都在規(guī)定的半小時內(nèi)交上了答卷。主持人經(jīng)過認真分析整理,從208份答卷中歸納出25種處理方式。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:
中國式:一是當面進行嚴肅批評,責令寫出檢討;二是取消他們參加當年各種先進評比的資格;三是報告家長。
美國式:幽他一默——對兄弟倆說:“假設今天上午不是考試而是吃冰淇淋和熱狗,你們的車就不會在路上爆胎?!?/span>
日本式:把兄弟倆分開詢問,對坦白者給予贊揚獎勵,對堅持謊言者嚴厲處罰。
英國式:小事一件,置之不理。
韓國式:把真相告訴家長和全體學生,請家長對孩子嚴加監(jiān)督,讓全班學生討論,引以為戒。
新加坡式:讓他們自己打自己的嘴巴10下。
俄羅斯式:給兄弟倆講一個關于說謊有害的故事,然后再問他們:近來有沒有說過謊?
埃及式:讓他們向真主寫信,向真主敘述事情的真相。
巴西式:半年內(nèi)不準他們在學校踢足球。
以色列式:提出三個問題,讓兄弟倆分別在兩個地方同時作答。三個問題是:a.你們的汽車爆的是哪個胎?b.你們在哪個維修店補胎?c.你們付了多少補胎費?
之后,活動主持者把25種處理方式翻譯成幾種語言文字,分送給參加活動的202名學生,請學生們評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處理方式。結果,91%的學生選擇了以色列的處理方式。
(二)合格教師應當具有透過現(xiàn)象看本質(zhì)、找到事物內(nèi)在聯(lián)系的能力
什么在動?教師看學生不能只看現(xiàn)象,有時現(xiàn)象呈現(xiàn)為一種幻覺。教師應當具有全面認識問題、分析問題、把握事物內(nèi)在聯(lián)系的能力。那種只憑學生成績好壞來評價學生優(yōu)劣的做法,是完全錯誤的,是形而上學認識問題的表現(xiàn),教師評價學生盡量避免“馬太效應”。馬太效應(Matthew Effect),是指好的愈好,壞的愈壞,多的愈多,少的愈少的一種現(xiàn)象。“馬太效應”這一概念,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(xiàn)象。
1968年,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?莫頓(Robert K. Merton)首次用“馬太效應”來描述這種社會心理現(xiàn)象。“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,而對于那些還沒有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?!?
教育中的馬太效應
老師常常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,給予不平等的待遇。按照在教育工作中,常遇到這樣的情況,師生間的感情冷漠,甚至帶有某種敵意,學生間的關系也不和諧,越是老師喜歡的學生,同學就越不喜歡,在班里受到冷落。本來學生關系很好的學生,只因為老師表揚的多了,就使這些學生遭到同學的冷待。這與老師了解情況的片面和評價標準不正確有關。
(三)熱愛學習,善于思考,豐富專業(yè)知識,提高專業(yè)素養(yǎng),不斷吸納教育的新理念、新方法
《教師職業(yè)道德規(guī)范》指出:教師要“崇尚科學精神,樹立終身學習理念,拓寬知識視野,更新知識結構。潛心鉆研業(yè)務,勇于探索創(chuàng)新,不斷提高專業(yè)素養(yǎng)和教育教學水平?!薄耙粋€人一貧如洗,對別人絕不可能慷慨解囊,凡是不能自我發(fā)展,自我培養(yǎng)和自我教育的人,同樣也不能發(fā)展、培養(yǎng)和教育別人?!?---第斯多惠學習必須經(jīng)常反思,把他人的知識融進自己的血液。英國思想家洛克認為,人類要獲取知識就必須經(jīng)過感知和反思。首先,反思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有什么用;其次,反思用什么方法來實現(xiàn)教育的有效化。教師專業(yè)素養(yǎng)的本質(zhì)把握專業(yè)素養(yǎng)=人文素養(yǎng)+科學素養(yǎng)+藝術素養(yǎng)人文:向善;科學:求真;藝術:審美。人綜合的精神素質(zhì)是科學精神、人文精神、藝術精神的高度統(tǒng)一??茖W精神,即實事求是的精神,其核心在于質(zhì)疑,它向往“真”;人文精神在于關愛,它向往“善”;藝術精神追求美。真善美的統(tǒng)一才是人的終極價值的實現(xiàn)。
美是什么?美=熟悉+陌生如:舞蹈是日程生活動作的陌生化;世間最美的臉龐既有普通人的面部特征,又有超越普通的形式特點。這一美學原理適用于教師的說話藝術。最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語言也必須具有熟悉加陌生的特點。
(四)團結協(xié)作,有團隊精神
團隊是指一些才能互補、團結和諧并為負有共同責任的統(tǒng)一目標和標準而奉獻的一群人,一個真正的團隊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目標。團隊精神,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集體主義精神。它是指集體中的每—個成員都應該自覺地以團隊為歸屬,齊心協(xié)力,團結一致,共同奮斗,達成集體的總目標。
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強調(diào)建立教師的團隊精神要遵循四個法則:龜兔法則、跳棋法則、海貍法則、大雁法則。
(五)要有穩(wěn)定的心理素質(zhì),有正確處理理智與情感關系的能力,有一定的幽默感
幽默是樂觀、豁達的表現(xiàn)。善于幽默的人,能夠迅速擺脫人生的困境,樂觀地面對生活。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一生歷盡磨難,但他都能以幽默的態(tài)度豁達面對,最終成就了他偉大的藝術人生。人若遇到不順利的事,不要自暴自棄,放棄人生理想,而應灑脫、幽默的人生態(tài)度來加以應對。現(xiàn)實--夢想=禽獸;現(xiàn)實+夢想=痛苦;現(xiàn)實+夢想+幽默=智慧
民國元老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飽經(jīng)滄桑沉浮,卻一生淡泊、榮辱自安。常有友人問及他高壽的養(yǎng)生之道,他總是指指客廳墻上高懸的那幅字畫,笑而不言。那是一幅寫意的蓮花圖,旁邊是一副對聯(lián):上聯(lián):不思八九;下聯(lián):常想一二;橫批:如意。這副對聯(lián)讓我們常想到人生,人的一生中,不如意事常有八九,而如意或不如意,并不是取決于人生的際遇,而是取決于思想的瞬間,境由心生——問題本身都不是問題,如何對待它才是最大的問題。決定一個人生命的品質(zhì)、塑造人生美好境界的,不是八九,而是一二。處于中年,尤其是那些不得意的中年人,時刻都應保持快樂的心態(tài),時常重溫記憶中那“一二”的美好事情,這樣才能心地平和、積極向上去應對人生。
幽默能夠化解人際關系中的矛盾,讓我們擺脫困境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中,人與人之間難免產(chǎn)生矛盾,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是幽默。如,顏邁教授的“我愛每一片綠葉”的幽默。
(六)“外化而內(nèi)不化”
《莊子?知北游》:“仲尼曰:‘古之人,外化而內(nèi)不化;今之人,內(nèi)化而外不化。’”這里的“化”就是“變化”,而這種變化不是自然的變化,是對事物的一種反應,所以叫“隨化”更為準確;“內(nèi)”,內(nèi)心,這里是指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的自然本性;“外”,指人對內(nèi)心之外的所有事物的態(tài)度以及外在行為。
于丹《我讀經(jīng)典?感悟中成長》中的解讀為“所謂外化就是一種最大限度的順應,要去適應社會的規(guī)則,要去接人待物合乎禮俗,要有自己的職業(yè)角色,要與人交往,在社會上擔當責任。而所謂內(nèi)不化,就是一個人有生命的執(zhí)守,有自己我之為我,永遠不更改的那一點稟賦,有自己用全部精神世界,九死未悔堅持的一個信念。其實一個人有了他的外化,這一生會很有效率,他跟這個世界,可以做到和諧相處;而一個人有了內(nèi)不化,這個人的心靈才會堅強,他才會有未來;所以內(nèi)不化給了我們理想,外化給了我們現(xiàn)實?!?
“外化而內(nèi)不化”,這是一個生命的境界?!巴饣本褪侵敢粋€人在社會中隨意而安,順應規(guī)矩,一定要能夠做到順應自己的職業(yè)崗位、角色要求,聽從整個社會約定俗成的一些禮儀,這一生在社會層面上做到與他人和諧,做到人生有效率。“內(nèi)不化”,就是內(nèi)心永遠要有一種清醒的意識,有一種執(zhí)守的信念。中國的知識分子堅守的信念是——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”,并通過“慎獨”、修身來保持內(nèi)心的堅挺。如前蘇聯(lián)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善于“慎獨”、堅守在鄉(xiāng)村教育戰(zhàn)線幾十年的教師。
教師們的價值就在于能夠為孩子們留下神圣的美好記憶,哪怕只是一個瞬間。你能夠留下那一個瞬間,這就是你的價值體現(xiàn)。你不能左右這個孩子今后的命運,但是,至少在你教育他期間,能給他美好的瞬間。